嚴厲的鎖國政策封鎖東方與西方的交流,但卻無法阻止那美味的傳達,縱然阻擾,卻無法阻擾享受那苦甜的美好滋味。
一、日本咖啡歷史:
- 咖啡流傳至日本的時間推測為西元1641年即日本江戶時代中期元祿年間,由設立於長崎出島的荷蘭商館攜至日本,當時日本實行嚴厲的鎖國政策能與外國人接觸的多為役人(官員)、商人通譯(翻譯)與游女(藝妓)。
- 直到西元1776年的《尊貝魯日本紀行》記載,有二、三位通譯終能瞭解咖啡的美味,而西元1804年作者大田蜀山人於《瓊浦又綴》書中,敘述載在紅毛船上被請喝咖啡,豆炒得黑黑呈粉狀,並攪和白糖後飲用,其味道焦苦、臭與苦味使其無法適應,由上述二段記載即可看出咖啡傳入日本將近二百年,日本人還無法習慣、接受並普及這種歐洲飲品。
- 明治中期,設立於日本橋小網町的「鴻之巢」及提供道地的法國料理、洋酒與法式深培咖啡,當時文藝雜誌《昂》的創刊會員北原白秋、石川啄木、高村光太郎、佐藤春夫、永井荷風…等人以「鴻之巢」作為每月會聚地點,而「鴻之巢」宛如文人聚會社交場所,咖啡館也形成沙龍文化。沙龍文化的帶動。
- 明治時代至大正時代間陸續開設許多家咖啡廳,當時的咖啡廳形成文人、文藝青年的社交場所,全盛時期設立20多家咖啡館,價格平價也為民眾接受,這樣的沙龍文化更是咖啡普及日本最重要的跳板。
- 雖然大正時期增加許多咖啡愛好者,昭和時代的開始也更使民眾接受與喜愛,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,咖啡被冠上「敵國飲料」而停止輸入,具強烈愛國心的日本人生活中,咖啡一度銷聲匿跡;二戰結束後,咖啡又以「和平使者」的身分受到許多日本民眾的喜愛。進入平成時代後,咖啡的需求也隨著普及而增加。
二、日本咖啡文化與風情:
- 日本對於他國文化獨具吸收與消化能力,總能將外來文化轉為本土化,日式咖啡館即具混合文化的特質。日式咖啡館設計獨到,裝潢收放自如,兼具功能性與多元文化的特點,咖啡館也是學習、會談與社交場所。
- 日本是喜愛綠茶的民族,雖然接受了咖啡,但店裡仍販賣綠茶,喜愛咖啡的年輕人也對綠茶愛不釋手。喜愛原味的日本,最流行單品咖啡,尤其以手工沖煮咖啡為主,如虹吸式、摩卡壺、濾泡式。